今日快讯:今天我们不能忘记!
今日快讯: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请告诉孩子们,这些陌生的老人,他们带着痛失至亲的悲伤与绝望,带着被欺凌、被的屈辱和伤痛,勇敢而坚强地活下来了。每一位的幸存者,都是这段历史的活证人,他们是历史的捍卫者,更是和平与正义的守护者。
2019年,据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消息,幸存者胡信佳老人于12月4日去世,享年95岁。胡信佳出生于1924年7月1日,日军占领南京的第二天,1937年12月14日,就追杀到江心洲。胡信佳在打麦场看到日本兵杀害中国公民好几人,他当时躲在苞谷桔子的柴垛里逃过了一劫。
而后一天,幸存者金茂芝老人于5日下午4:50去世,享年91岁。1928年出生的金茂芝,目睹了包括父亲在内的20余人惨遭日军杀害。
他们一生背负血泪记忆,深藏着中国那段最屈辱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辉煌。岁月流逝,他们逐渐凋零,但历史不容忘却。每一个中国人都该铭记!
当你向孩子讲述这段沉痛的历史时,也请不要忘记告诉他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从未远离,诸多国际友人冒死庇护难民伤兵。而今,依旧有国际友人作为暴行的揭露者而奔走。
期间,生于德国的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奔走呼号,奋不顾身阻止暴行,保护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
回国后,他因揭露日军罪恶而受纳粹。1996年10月28日,《拉贝日记》发表。1997年,拉贝墓碑运抵南京,碑上仅书:“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1937年,丹麦青年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勇敢站出来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等一起设立难民营,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
他不顾危险,为难民营采购食品和药品。同时记录了许多日军罪行的案例,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的暴行。
期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真实记录的原始影像。镜头中PP电子官方网站,日军的坦克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机关枪正对着成群的市民扫射,被烧焦的尸体惨不忍睹……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马吉作为证人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在南京沦陷期间任金陵女子学院代理院长,自愿与学校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
她曾多次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日寇交涉,四处筹粮筹钱,保证难民温饱。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创作灵感即源于《魏特琳日记》。
张纯如。一位华裔美国人。她撰写的《》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的英文著作。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小学教师,1988年,她参观了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被历史震颤,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
自此她陆续在日本采访了250多名参与过进攻南京及的日本老兵,录取了作为加害方的历史证言。同时,80多次自费来到南京,寻访了300多名幸存者,记录了受害者们至今仍未愈合的创伤。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在这样特别的一天,请你告诉孩子,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纪念馆选址于江东门集体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在对历史发掘与研究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地标。
从纪念馆的1号门进入,墙面侧看好似一个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个和平之舟。正如建馆理念,寓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走出了硝烟的战场,迈入了歌舞升平的和平时代。在我们放声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在心中长鸣警钟。
当孩子问起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段历史,请告诉他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尊重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是为了更好的守护我们的祖国。
请告诉孩子们,我们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为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同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言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哀伤藏于心,实干强我邦!